当前位置:首页 > 十大景点

深圳十大景点【深圳必打卡的11大景点】

时间:2024-02-29 21:06:54阅读:

深圳十大景点【深圳必打卡的11大景点】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毗邻香港的计划单列市,也是一座被低估了的海滨城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是创新之都,创新是深圳的基因,被誉为“中国硅谷”;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总之,深圳是中国大陆最具开放性的城市,是中国最具活力最富时代特色的地方。

然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史虽仅40多年,却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以及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自然,深圳的景点也会反衬出上述特点与特色。

哈哈,深圳是经济特区,“十大”加一个!“十一大”!

1、深圳湾公园去了深圳湾才知道,深圳的海岸线多姿妖娆!

深圳湾公园是深圳市民游客最喜爱的休闲场所之一,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滨公园。

深圳湾公园集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等多功能于一体,已成为展现深圳现代滨海城市魅力和形象的标志。

深圳湾公园位于深圳湾北侧、西侧海岸,是滨水休闲景观带。

在深圳湾公园滨海休闲带9.06公里的海岸线上,规划有12个不同主题公园,分为A、B、C三个区域。

A区从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西侧至大沙河河口,面积居中。建有中湾阅海广场、海韵公园、白鹭坡、北湾鹭港和小沙山,其中,中湾阅海广场位于深圳湾的中部,是远望整个深圳湾景色的最佳位置之一。

B区从大沙河河口至东滨路立交桥北侧,面积最小。建有追风轮滑公园和流花山,其中,追风轮滑公园是专为青少年提供的轮滑天地。

C区从东滨路立交桥北侧至深港西部通道大桥西侧,面积最大。建有南山内湖溢流坝、弯月山、南山排洪大箱涵蝶状翼墙、日出露天剧场、垂钓栈桥、湿地公园、婚庆公园、海风运动公园和西南口岸广场。

深圳湾公园对徒步和骑自行车来说确实不错,滨海自行车带全长达到20公里。

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湾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是观赏候鸟的最佳去处。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18、9年前,2004年,深圳湾靠后海一侧还是大片正在填海的荒地。

2、梧桐山去了梧桐山才知道,烟雾缭绕中的深圳实在太美!

梧桐山号称“深圳第一峰”,其名字源于“其木多梧桐”有三大主峰:小梧桐、豆腐头、大梧桐,其中大梧桐海拔943.7米,为深圳第一高峰。

登上梧桐山远眺,西可俯瞰深圳市区,南与香港大雾山对峙。

梧桐山最美的景色要数从海上飘来的云雾,山顶常常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因此又有“雾锁梧桐”的称呼。

梧桐山建有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其横跨罗湖和盐田两区,包括东湖公园、仙湖植物园和沙头角林场的部分场地,面积共31.8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山体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城市郊野型自然风景区。

公园主要包含八大景区,而梧桐烟云景区是自然景观资源最为集中的核心游览区域,总面积6.93平方公里,以溯溪观瀑、登高览胜为主要游览内容。

相传东晋著名道家宗师葛洪曾到访梧桐山;唐代纯阳祖师吕洞宾则钟情于梧桐山水,赋神仙诗百余首;至明初,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更在梧桐山开山建立三十六洞天,庙宇林立,并留下二百余首内丹练功诗赋。

明代诗人史祁顺的《梧桐山》中说梧桐山是:“效灵堪与龟龙并。”实际上就是说梧桐山也是玄武大帝的道场和化身,因为玄武大帝就是龟蛇的化身。所以梧桐山应该是武当派的道场,自古为道家的洞天福地。

前往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除了步行登山外,还可选择乘坐“山海专线”接驳巴士。

登上梧桐山,远眺深圳市区,可以真切感受到深圳的进取与活力——从默默无名的小渔村迅速进化为享誉国际的大都市!

3、桔钓沙去了桔钓沙才知道,深圳也有“治愈系玻璃海”!

桔钓沙号称:深圳最美的沙滩。

这里三面青山相拥,沙滩很大,呈月牙状,长约1000米,宽大概有50米。这里的沙质特别好,沙粒很细很白,当地人为此把这个沙滩称为“银滩”

这里的水澄澈而温柔,像个高明的魔术师随着视线的改变逐渐地改变自己的颜色,潮涌沙滩时颜色就更分明了:在岸边时还是白色的海水,离岸50米左右就变成淡蓝色了,再远些就变成深蓝色,然后就成了湛蓝的一片。

海滩旁是一丛高高大大、郁郁葱葱的树林,名字也特别怪,叫木麻黄。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美丽的“桔钓沙”却有着惊悚的历史和由来。

因此“桔钓沙”以前人烟稀少,也许正是因为人烟稀少,才造就了他的美丽。

深圳资深游友曾说过:“桔钓沙有深圳最好的沙滩,是游泳和露营的最佳场所,是一个一定得去的好地方!”这里的莱华度假酒店也值得推荐,生态五星酒店,背山靠海,拥有无边际泳池和无敌海景,还拥有超10万㎡的东南亚热带园林。

4、深圳华侨城去深圳,不能不去深圳华侨城,深圳四大著名景点咸聚于此!

这里有秦陵兵马俑、万里长城、最古老的石拱桥、木塔、故宫、黄山、黄果树瀑布、黄帝陵、长江三峡、漓江山水、杭州西湖、苏州园等中国胜景;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民居;您可以在一天之内领略中华五千年历史风云,畅游大江南北锦绣河山。

“一步迈进历史,一天游遍中华”,是该景区的口号。

亮点2:世界之窗深圳世界之窗占地48万平方米,也是实景微缩景区,囊括了世界著名景点景观130多处。

由世界广场、大洋洲区、欧洲区、非洲区、美洲区、世界雕塑园、国际街八大区域构成。

这里有埃及门、吴哥窟、悉尼大铁桥、伦敦塔桥、阿布辛伯勒神庙、那斯卡图线壁、婆罗浮屠塔等世界胜景;这里还有极速富士山、重返侏罗纪、穿越欧罗巴、飞跃美利坚、阿尔卑斯冰雪世界、法老归来、印加迷城攀岩、亚马逊丛林穿梭等十余个动感娱乐项目;“为中外游客营造了一个美妙欢乐的世界”

亮点3:欢乐谷深圳欢乐谷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是华侨城集团新一代大型主题乐园。

园区共分为九大主题区:西班牙广场、魔幻城堡、冒险山、金矿镇、香格里拉、飓风湾、阳光海岸、欢乐时光和玛雅水公园,共有100多个游乐项目。

这是一座融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国现代主题乐园,集海、陆、空三栖游乐为一身,融日、夜两重娱乐为一体。

5、东部华侨城去了东部华侨城才知道,可以边玩游乐设施边看美景!

东部华侨城位于深圳大梅沙,占地近9平方公里,是华侨城集团斥巨资35亿元精心打造的世界级度假旅游目的地,是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的首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东部华侨城被誉为深圳的“后花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山海间创新打造了包含生态景区、主题酒店、健康水疗、郊野球场、大型演艺等内容的一系列生态旅游精品,是国内首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生态探险等主题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主要包括东部华侨城大侠谷、茶溪谷休闲公园、云海谷体育公园、主题酒店群落、天麓大宅等五大板块。

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主题公园、三座旅游小镇、四家度假酒店、两座36洞山地球场、大华兴寺和天麓地产等。

亮点1:东部华侨城大侠谷东部华侨城大侠谷依山而建,山下和山顶通过索道连接,各种娱乐设施齐全,虽以娱乐为主,但景色也毫不逊色。

东部华侨城大侠谷主要包括:水公园、海菲德小镇、峡湾森林、生态峡谷、云海高地等五大主题区。

景区的点睛之笔是多媒体奇幻水秀——《天机》:此剧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顾问——马克菲舍先生率领的英国动力公司创作团队,历时半年时间为海洋广场度身打造。

晚会融汇声、光、火、电、舞蹈、杂技、特效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其中以水为主题的舞台特效,最让人惊叹!

整场演出,震撼、感动、惊奇、喜悦!

亮点2:茶溪谷度假公园茶溪谷度假公园占地约3平方公里,其中著名景点有茶翁古镇、湿地花园、三洲茶园等。

亮点3:特色古镇茵特拉根小镇,一个美得像童话世界的山地小镇。

撷取了欧洲瑞士阿尔卑斯山麓茵特拉根的建筑、赛马特的花卉、谢菲尔德的彩绘等多种题材和元素,实现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优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原木与砖石相结合的建筑温馨质朴,系列铜雕展示了从葡萄采摘到红酒酿造的全过程,演绎了19世纪美国加州纳帕山谷的红酒小镇风情。

东部华侨城,被誉为世界级的度假旅游目的地。

深圳华侨城、东部华侨城,也是深圳改革、开放、创新、进取的缩影。

6、甘坑古镇甘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古村落,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根据《宝安县志》:1979年深圳建市的时候,客家人占了总人口的56%,意味着原居民当中有近六成都是客家人。一直到现在,深圳地区的客家人口数量超过500万,在本地人中占据主要地位。

甚至深圳这个名字的由来,也与客家有关:“圳”的繁体字为“甽”,在客家方言中指田间的水沟,“深圳”即因村庄周围水泽密布,田间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而深圳本地客家语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沟,客家人常把坑和沥连用,有“坑坑沥沥”一词,甘坑泉眼遍布,溪水甘甜,故称为甘坑。

状元府的主人是雍正年间一名刘姓状元,2013年从江西婺源整体搬迁于此,每一处木质结构、雕刻壁画都精心复原,外墙的石砖上满是岁月的痕迹,门口的浮雕美轮美奂;带着枪火痕迹的炮楼,象征客家人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这里保存的还是相当完好,看着墙上斑驳的痕迹,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7、大万世居去了大万世居才知道,目前国内最大的方形客家围屋有多大?

大万世居,又称“大万围”,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是全国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

站在高大的门楼下仰望,内心会被深深地震撼:高达六米的寨墙,墙上有枪眼、炮孔,四角有碉楼,这完全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穿过城门洞似的大院门,恍如穿越了二百多年的时光隧道。

走进大门,一条200多米长、5米多宽的“上天街”横贯南北。

过街道,由中门进入庭院,就是一座可容纳数百人的广场。

祠堂分三进,前厅悬"光宗耀族"、"燕翼诒谋"木匾;中厅两旁墙及正梁分别悬挂三幅弘扬族人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匾额;后厅中间设置神龛,上刻"追远堂"神龛,供奉曾氏家族祖先历代之牌位。

整座巨大的围屋,就以宗祠和广场为中心铺排开来。

围屋呈城堡式“宝斗”形,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形成多层复合结构。围屋有内、外两重墙,内、外墙四角有高三层的碉楼。

大万世居师承宋代:“前、中、后三座落,左右两附厝"的建筑风格,又称"三堂二横",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封建礼制和汉晋庄园式坞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其历史渊源。

围屋后墙筑成半圆弧形,与前面半月形的风水池遥相呼应,是典形的阴阳平衡、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

大万世居还有许多珍贵民俗遗物,历经二百余年天灾人祸,保留完整。祠堂内外、堂壁堂梁的书法绘画、雕梁画栋,工艺运笔精湛,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围屋为曾氏族人所建。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迁至江西吉安永丰吉阳村,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海阳县,再迁梅州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深圳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也是深圳目前保存最好的客家围屋,见证和经历了深圳东部早年的移民史和拓荒史,被视为研究深圳乡土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8、大鹏所城去了大鹏所城才知道,深圳曾经是中国的海防中坚!

所城东西345米、南北285米,占地约10万平方米,整体格局保存完好。现存东、南、西三个城门及东北约300米古城墙基址。城内主要街道有南门街、东门街、十字街和正街等。

城内主要建筑有清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振威将军第”、清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第”、郑氏司马第、林仕英大夫第等近十座清代府第式建筑;主要庙宇有侯王古庙、天后宫和华光庙等;城内衙署遗址有参将署、守备署、县丞署、局、左堂署等。

大鹏所城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海防军事城堡之一。

明朝建立初期,两广地区仍属元朝余疆,加之倭寇祸患多发,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廖永忠和何真平定广东,并在广东境内设置“卫”“所”,守护沿海要冲。明洪武二十七年,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奉命开筑大鹏所城。

作为一座军事堡垒,防御是第一要素,大鹏所城凹字形的城门、券型门洞和两横一竖交错的排列的城墙石砖,城内左营署、参将府、守备署等建筑,无不彰显着攻防兼备理念。

所城实行军士屯田制度,士兵来自天南地北,携带家属共有两三千人居住,生活方式和习惯各不相同,官兵之间语言庞杂,形成一个小社会,日久天长,逐渐形成一种带有粤语、客家语成分的军营方言——大鹏军语。

大鹏所城是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明清两代,从这里前后走出十几位将军。抗日战争时期,大鹏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敌,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赖家“三代五将”的故事。

从清朝嘉庆到道光年间,赖家三代出了五位将军,大鹏人把赖氏家族同鼎鼎大名杨家将相提并论,称“大宋杨家将,大清赖家军”

清代振威将军赖恩爵便是“赖家军”的杰出代表,他参与并指挥的“九龙海战”是一次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著名战斗,吹响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侵略的号角,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道光十九年,赖恩爵带领大鹏水师,在香港九龙一带痛击英国侵略者,史称“九龙海战”,打响了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第一站,成功捍卫了民族尊严,道光皇帝亲赐“呼尔察图巴图鲁”称号,后被封为振威将军。赖恩爵曾六胜守住香港岛,协助林则徐在虎门收缴和销毁。但清一纸《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年仅53岁的赖恩爵忧虑过世。临终前,他将家人召至病榻,留下“吾忧朝廷腐败而忧,吾乐收回香港而乐”的遗言,含恨而终。

大鹏所城南门街内,有一座清代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群,这便是赖恩爵将军第。

一入将军第,四周高筑围墙,院落规模宏大,拥有数十栋屋宇、厅、房、井、廊、院等,牌匾众多,大门上横额为道光皇帝御题的“振威将军第”匾,足见这座宅邸的辉煌往事。

大鹏所城自建成以来,经历多次战火,几经修葺。两次战争后,英国人占领香港及九龙半岛,清调走了驻军,大鹏所城才结束了它的海防使命。

如今的大鹏所城通过整体规划,依托“山、海、古城”的格局,已开发建设成具有观光、生态旅游、科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旅游区,这座古城正历久弥新,以其绵延不息的故事和精神影响着深圳后继者。

9、中英街去了中英街才知道,她既神奇,又屈辱:一半深圳一半香港!

中英街,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长约250米,宽约3—4米,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

中英街共有八处界碑,这8块界碑中1、2号界碑是1905年英国单方面换石碑后留下的,3至7号界碑被日军丢掉,今天我们看到的3至7号碑是同港英当局于1948年共同重竖的。

中英街承载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9日,在英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

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

如今,街上设置有“警示钟”,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必挨打。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香港被日本占领,中英街则首先被攻占。

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开始实行边境管理,“中英街”非正式口岸,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内地人誉为“购物天堂”

1986年开始,黄金首饰成为中英街的销售热点,华界一侧的金铺从最初的3家迅速发展到47家。

这里现在也是免税商品的“购物天堂”今年中秋、国庆节假期,中英街人流如织,满载着免税商品的小拖车随处可见,中英街已成游客们购买港货的圣地。

这里还设置有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位于沙头角镇内环城路中英街一号界碑的东侧,是一座专题性地方志博物馆。

中英街计划打造“一界一墟一巷七街”“一界”即深港边界,“一墟”即东和墟记忆街区,“一巷”即沙栏吓村特色客家窄巷,“七街”即穿插在东侧老建筑中的七条老街。

10、东门老街去了东门才知道,深圳的“根”在哪里!

“没到东门老街,就不算来过深圳”东门老街,全称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区,是深圳最早的商圈。在20世纪80年代,其他商圈尚未兴起,每天无论什么时候去东门老街,那里始终人头攒动,散发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和市井生活气息。

追溯到更早,可至明代中期。

明代中期,如今的罗湖区陆续出现了一些村落,比如赤勘村(今蔡屋围)、罗湖村、隔塘村(今水贝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和南塘村等,移民至此的客家人选择这里落地生根。建起了一个集市,名为“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小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

1980年代的深圳东门老街深圳建特区后,老街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早的商业中心,长期引导着深圳的消费潮流。透过次第林立的店铺,熙攘的客流,摆满街面的各色传统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见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居、骑楼、庙宇、书院、祠堂、古钟、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树。

东门老街的气质是独一无二的,无数矛盾的元素于此融合。它既老旧又时新,既凌乱又规整,表面矛盾的背后是它强大的包容。走在老街上,你可以听见八十年代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也能感受到年轻人轻快的呼吸。

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东门,已然是深圳当之无愧的地标之一。但历史并不是这里的唯一,东门老街的历史和东门老街的商业现在早已融为一体。人们可以去思月书院、东江游击队指挥部追忆往昔,也可以前往各大百货商场休闲娱乐,还可以前往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东门町美食街、庙街及众多饮食老字号感受烟火气息。

在东门,你可以感受到新潮时尚和古朴雅致在这里碰撞,正如深圳的今朝和往昔在这里交汇。

如今的东门老街,范围北至立新路,南至深南路,东到东门中路,西至新园路,总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

从低矮破旧的小屋到高大气派的现代商厦,从迂回曲折的小巷到宽阔舒展的步行街,东门老街一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改变又如何不变,这是老街一直在面对的挑战。

今年年初,《罗湖区核心商圈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将打造东门活力时尚消费街区,完成东门步行街1.5万平方米首开区域改造。随着东门商业步行街区改造升级步伐的加快,“老字号”与“新消费”将在此碰撞出全新火花。

11、仙湖植物园去了仙湖才知道,深圳特色的风景植物园长什么样?园中还有寺庙可以祈祷!

仙湖植物园,全称“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

东倚梧桐山,西临深圳水库,占地668公顷,始建于1983年,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仙湖植物园集植物收集、研究、科学知识普及和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是中国观赏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仙湖植物园,既是国家级的研究基地,又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

在如今深圳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此处宛如世外桃源,本地又有“凤凰栖于梧桐,仙女嬉于天池”之传说,仙意十足。

园中更有深圳地区香火最为鼎盛、规模影响最大的佛教寺庙——弘法寺,更添了几分仙气。

仙湖植物园,整体地势为中间低,四周高,由山地、丘陵、水体等组成,地形多变,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骨架。由孟兆祯教授主持总体规划设计。

孟兆祯说:仙湖植物园是一座具有中国园林传统民族特色、华南地方风格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生活内容需要的风景植物园。

按孟教授的话,仙湖植物园可以称得上是“深圳特色风景植物园”

在总体规划上,依据我国古代重要的园林理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理念,从相地和构园这两方面入手,构建以山环水抱的“仙湖”为全园之中心。

同时,按照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中“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巧于因借、因境成景”的理法:在景观视线良好的近水区、山腰和一些小山头处设置亭、台、楼、阁,成为景观点,建筑以北方平正、稳重、大方风格为主,白墙黄瓦;在观景点,近观秀丽仙湖,远眺巍巍群山、深圳水库和市中心区,达到了“极目所至、晴峦耸秀、绀宇凌空”的景观效果。

最终形成一个个生态景观点、一条条生态景观线、一片片生态景观林相互连接的有机体,让仙湖植物园成为了一座既风景优美、又富科学内涵的植物园。

全园分为天上人间景区、湖区、庙区、沙漠植物区、化石森林景区和松柏杜鹃景区等六大景区。

建有别有洞天、两宜亭、玉带桥、龙尊塔、听涛阁、揽胜亭、蝶谷幽兰等十几处园林景点,并建有独具特色的古生物博物馆。

到了深秋,风景尤美!

在园中徒步,从植物园大门至弘法寺,是游客行走最多的步道,安全、舒适,中间还有几处观景台,仰可观山,俯可观水。全长近2.5公里,耗时约50分钟。

步行的终点——弘法寺,始建于1983年,是1949年建国后国内兴建的首座寺院;也堪称“深圳特色的新兴寺院”

深圳弘法寺坐东南,朝西北,依山拾级而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就达三万余平方米。

仙湖之景美如画,犹如“都市里的翡翠”;戏水、登山、看景、观花、研学、祈福.去深圳,您一定得去瞧一瞧!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