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推荐

甘洛县旅游景点(“中国黑苦荞之乡”甘洛县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时间:2024-02-28 21:21:15阅读:

甘洛县旅游景点(“中国黑苦荞之乡”甘洛县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一、《吉日波山》吉日波山所处大凉山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其中的汉源-甘洛断裂,奠定了这一地区现今构造格局主要由浅表性的逆冲推覆作用形成,以浅表性的脆性破裂为主,受四周小断层的围限,以及流水的切割,形成的断块山。另外,早古生界寒武系、泥盆系地层逆冲至2亿多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峨眉山玄武岩和沉积形成的阳新组灰岩之上,根据地层厚度估算,其垂直断距小于1km,局部地段存在垂直落差达500m的断层崖。断层崖后期受东侧海拔达4288m的马鞍山多条冲沟横穿切割断层崖,形成断层三角面,加之山体为坚硬的峨眉山组玄武岩,也有利于塑形,于是便形成了酷似金字塔的吉日波。吉日波的四面是断层,半山腰有一条乡道,通往石海乡和阿尔乡。以乡道为界,上面是树林和浅草,乡道以下的斜坡上是梯田、旱地和房舍。四围的高山绵延不断,形成一个天然的环形屏障。

二《甘洛清溪峡古道》而挟持清溪向北奔流耸立两旁的山峦,所组构成的当是清溪峡。茂密的植被覆盖着群山,天气寒冷的缘故树木长不高大,季节正开始把明黄、橘黄和绛红泼洒上绿叶枝头,缤纷的颜色悠然透过云层的阳光照耀,亮丽而令人心旷神怡;踩踏在铺满深褐落叶的古道上,清脆的窸窣声与凉爽的流水声应和,音乐旋律般回荡于峡谷。

三、《海棠北城门》海棠最初的城墙并非砖石垒筑,而是泥土夯筑的土城。清道光才一改土筑代之以火砖垒砌。海棠曾是一座繁华的古镇。海棠坐落在大凉山深处的磨房沟,周边地势山陡谷长。一条田坝河由南而东,从小镇边上蜿蜒流过,注入尼日河,最终汇入大渡河。穿行在小镇不太宽敞的水泥小路,道路两边是散落的民居,参差不齐。新修的白墙红瓦小楼,早已抹去了小镇曾经古老的痕迹,也早已看不出这是灵关古道上那喧嚣繁华的小镇。虽名为镇,但其规模很小,走在曲折的小街上,只当是经过乡下的一个小村庄,不知名的,默默无闻的,在中国任何一个农村,都会有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

今天的海棠,在大凉山深处微凉的山风之中,显得格外宁静安详。我们丝毫不曾想到,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曾经人声喧嚣,车鸣马嘶,过客匆匆,铃声悠远。海棠小镇值得一看的地方,是一处依然保留着古朴厚重气息的北城墙。据说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卡。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们,在崇山峻岭之中艰难跋涉,在云雾缭绕的深山峡谷中蜿蜒前行。当远远望见雄伟而森严的海棠古城墙时,他们一身的乏累,顿时都烟消云散了,仿佛远航已久的渔船,回到了宁静的港湾。那长满青苔的大青砖和发黑的城墙石,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城墙的威严和海棠的繁荣。

遗憾的是,今天这里只剩下一道残破的城门了。拱形的城门洞下,是一条大小不一的石板铺就的路。也许是由于年代久远,石板之间的缝隙较大。现在已经用水泥抹平,方便人们行走。城墙下方是由大块厚重的条石,打凿平整砌筑而成,上方是由大青砖砌筑。有些青砖上依稀可见“道光十八年制”等字样。城门拱顶之上,长满了茂密的杂草,生命力旺盛的绿色藤蔓植物与依然坚挺的枯枝相互缠绕着。城墙壁上爬满了青苔,与依稀灰白厚重的青砖,相互映衬,向人们展示着时空转移后留下的痕迹。在城门口的两侧墙上,每一边有一个碗口粗的大洞。

四、《彝族碉楼》在凉山彝区,彝语称碉楼为“底弗、底洛”,有土楼之意。彝家古碉楼常见的是一户两碉楼的,矗立在住房的对角。也有三碉楼的,最有实力的人家住房四角都建有碉楼,这极为罕见。一般人家一户一楼。听老人们讲,山寨里绝大多数人家会在住房前后两边建碉楼,每一个碉楼的四个墙面都有瞭望孔,人们称这些瞭望孔叫作“碉楼的眼睛”过去那些用石头和土坯建成的碉楼,彝家山寨里绝大多数的人家在住房前后两边,都要建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在暮色苍茫的山坡上,在那高高云端的彝寨里,在那袅袅炊烟的原野中,那独特的建筑——彝族碉楼,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甚至看不见了!

走进甘洛县阿尔乡的院坝,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碉楼,它就是远近闻名、饱经风霜的阿尔碉楼。阿尔乡因彝族姓氏“阿尔”而得名,位于甘洛县东南部,东靠马鞍山、南连波波乡、西邻石海乡、北接普昌镇,距离县城9公里,黄粘土筑成,小青瓦盖顶,是典型的夯土楼。墙体刻满岁月的痕迹,楼顶全木框架结构,椽柱黑黄相间,脊檐上翘,墙体四面分布着许多防守洞(部分洞口已被填堵)。碉楼整体呈正方形塔体状,垂直高11米、底部长宽各3米,顶部长宽各2.4米,墙体厚50厘米。碉楼共四层,一层楼基用于堆放物资,二、三、四层为防守站岗层,隔层为木质结构,楼梯为木板材质,每层四面均布有内大外小、内高外低的枪口洞。尽管周围是乡的现代办公建筑,却丝毫没有挡住碉楼的雄伟气势。

五、《甘洛土司衙门遗址》暖带密土千户衙门遗址位于四川甘洛县前进乡鸡打鼓村,西距前进乡2550米,东距赤普矿山公路85米,周围为民房。该土司衙门始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坐东向西,由房屋及碉楼组成,总占地面积112.72平方米。房屋为悬山穿斗式土坯墙建筑,小青瓦履面。鸡打鼓土司衙门遗址,曾为暖带密土千户岭氏土署,但目前建筑非清初授职时的建筑,不知何故,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建于此。

热点知识推荐